全毛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全毛厂家
热门搜索:
技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讯

古代杂技俑再现汉唐体育竞技雄风_[#第一枪]

发布时间:2021-06-07 17:32:29 阅读: 来源:全毛厂家

杂技俑

杂技是中国最古老的艺术之一,古代杂技亦作“杂伎”。杂技在秦汉时期称百戏,隋唐时叫散乐,唐宋以后为了区别于其他歌舞、杂剧才改称杂技。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很早就有关于杂技的记载。如《列子·说符》中写道:“宋有兰子者,以技于宋元(公)……弄士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即“跳丸剑”一类的技艺表演。战国时,竞技类的项目已形成,种类日益增多,各国的统治阶级让倡优伴奏、歌舞、杂技和说唱表演助兴,已成为一种时尚,《吕氏春秋·分职篇》就有这样的描述:“今有召客者,酒酣歌舞,鼓瑟吹竽。明日不拜乐己者而拜主人,主人使之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十分注意对艺术的搜集综合,不仅把各国诸侯的钟鼓搬到咸阳宫中,而且把六国诸侯宫廷中善于歌舞的艺人当做战利品集中于咸阳,统称“角抵俳优之戏”。《史记·李斯列传》还记述了秦二世曾经在甘泉宫看角抵戏(即摔跤)的情形。1999年5月,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陵园的东南角又发现了十余件如真人般大小的百戏陶俑,更证实了此时百戏杂技已登上秦皇宫的大雅之堂。

两汉时期杂技技艺得到进一步发展,包括倒立、柔术、逆行连倒、跳丸剑、耍坛、扛鼎、顶竿、走绳等杂技、杂舞和俳优歌舞杂奏、幻术、斗兽以及傀儡艺术等都极为兴盛。《汉书·武帝纪》记载:“元封三年春作角抵戏,三百里内皆来观。”东汉张衡在《西京赋》中说:“临迥望之广场,程角抵之妙法”、“乌获扛鼎,都卢寻幢;冲狭燕濯,胸突锋;跳丸剑之挥霍,走索上而相逢”,形象地描写了摔跤、举重、爬高竿、跳丸剑、走绳索等表演场景。汉代的壁画、砖刻、石刻画像、陶俑等对百戏杂技也都有真实的反映。隋唐时期的杂技无论种类、技艺,均比以前有所发展、创新,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它是上起宫廷,下至民间举行庆典、宴饮的助兴娱乐节目。

图1 汉代釉陶倒立俑

图2 汉代黑陶倒立俑

倒立俑。汉代绿釉陶倒立俑(图1),通高25厘米,通体施绿釉。三人倒立于圆炉之上。炉呈直口,三足,外沿饰二道弦纹。两人手按炉沿,相背倒立,一腿弯曲,另一腿相交成弓形,第三人在两人相交的腿上倒立,两腿向上弯曲。汉代黑陶倒立俑(图2)。通高12.3厘米,图中下面的两个人背对背,头部后仰直体倒立,一条腿伸直,另一条腿弯曲相交成拱形,第三人头部后仰紧贴后背,双手分别握住下面2人相交的脚脖,屈体倒立,双腿微弯。汉代褐釉陶倒立俑(图3),高9厘米,褐釉。头和双手撑在一个与身同宽的圆盘之上,身子倒立,双腿弯曲,一脚着靴,一脚赤裸。唐代粉彩倒立俑(图4)。红陶,高11厘米,头戴毡帽,上身穿对襟衣,下穿长裤,双手用力撑地,面部朝前,下腭着地,双腿向上弯曲。

图3 汉代釉陶倒立俑

图4 唐代粉彩倒立俑

这四组倒立俑,动感强,姿势优雅,不仅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古代杂技的技巧,也可与当今体操运动员和杂技演员相媲美。

汉代柔术俑(图5),灰陶,双腿成跪姿,双手在身后交叉,头部向后扭转了180度。仔细观察这种柔术,形体之软,柔技之高,真有点不可思议。

图5 汉代柔术俑

图6 汉代登杆俑

汉代登杆俑(图6),红陶,体态轻柔,似莫高窟中的飞天仙女一样。

汉代手技耍弄俑(图7),釉陶,高10.3厘米,头戴冠帽,双腿跪姿,右手弯曲下垂,左手弯曲上举,边唱边耍弄手中所持之盘。

图7 汉代杂耍俑

图8 汉代“跳丸”杂技俑

汉代“跳丸”杂技俑(图8),该俑为灰陶,上身微仰,右脚着地,左腿微跷,双臂似弓左右张开,左手握着即将抛起的弹丸,双眼全神贯注看着正在空中飞舞的弹丸,右手似要接握空中下落之弹丸,动感十足,妙趣横生。

图9 汉代斗鸡俑

汉代斗鸡俑(图9),红陶,高9.1厘米,此人怀中抱着一只鸡,他的正前方站有一只鸡,正准备放开怀中之鸡,进行斗鸡比赛。

舞马俑

舞马属于传统“马戏”的一种,是指以马上技巧等为主要内容的一种古代体育活动。舞马起源于战国时期,到秦汉时期获得了迅速的发展。文献中记载最早的是西汉桓宽的《盐铁论·散不足篇》:“戏弄蒲人杂妇,百兽、马戏、斗虎。”“舞马”一词在汉代文献中还未发现,但在汉代的画像砖石中多有反映。到魏晋时,文献中关于舞马的记载逐渐多了。图10为汉代马技俑,釉陶,高22.6厘米,马俑造型生动,前蹄高高弯起,象随音乐舞蹈姿势。马背上驾驭舞马者,身着宽袖裳,脚蹬毡靴,双臂弯曲,两手合拢于胸前,似正向场外观众致意。

图10 汉代舞马俑

六博俑

六博又作陆博,是古代一种掷采行棋角胜的博戏。《说文》上说:“博,局戏,六箸十二棋也。”《楚辞章句》王逸说:“投六箸,行六棋,故云六博。”据文献记载,六博最迟在商朝末年已经出现,春秋战国开始流行,到秦汉时期,六博不仅成为宗室贵族、达官显贵们的一种嗜好,而且很快在民间盛行起来。晋人葛洪在《西京杂记》中曾记载:“许博昌,安陵人也,善陆博,窦婴好之,常与居处。”许博昌还创编了一套下六博弈的游戏口诀,使得“三辅儿童皆诵之”。以后,又作《六博经》一篇。有关六博弈的博法,宋代洪兴祖在《楚辞·招魂》补注中引《古博经》记载:两人相对,每人6子。局分12道,两头当中名为“水”,置“鱼”两枚。博时先掷采,再移棋,攻守进退,互相胁迫,棋行到处,则入水吃鱼,每吃一鱼得二筹,以得筹多者为胜。

另外还有一种博法,所用骰子刻有“五”、“白”、“黑”、“塞”等,以掷得“五”、“白”两采(亦作彩)为贵。掷采时须要喝彩,喝彩后行棋。每人的6枚棋子中,一只叫“枭”,另5只叫“散”,以“枭”为贵,行棋时,“枭”可以吃掉对方的“散”,同时,“枭”可以在“散”的帮助下吃掉对方的“枭”为胜。遗憾的是六博棋因其创制时代久远,棋局复杂多变,具体如何行棋定胜负早已失传。

图11 汉代六博俑

汉代六博弈的形象,在汉代的铜镜、画像石,以及陪葬俑中虽屡有发现,但大都为两人对弈,而反映三个人六博的场景则十分少见。图11是一组二人博弈,一人站立观战的东汉釉陶陶俑。作者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将二人对博的形态,以及观战喝彩者的意态刻塑得栩栩如生。在长20、宽16.5厘米的陶台正中,摆放有一个方形棋盘,二位棋手各据棋盘相对而坐。左边一位跽坐,头戴尖顶小帽,身着交领宽袖长裙,上身前倾,左臂自然垂于膝前,左手持有赢得的一条“鱼”,右手弯曲置于下腭处,双目凝视对方,似在催促对方快点走棋。右边的那位头戴巾帻,上身穿交领襦衣,下身穿宽裤,左腿跪立,右腿半蹲,上身微向前倾斜,双臂因紧张而向内弯曲,眼睛看着棋局,似在思考下一步的棋路。二人之间的观战者,头戴平顶软帽,上身也穿交领襦衣,下穿宽裤,左腿弓步,右腿向后直伸,上身向前倾斜,双手似为双方做喝彩之状。

车用照明灯货源

上网行为管理软件

负电位陶瓷球货源